第三百三十三章 午宴(南斯拉夫杂烩)-《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第(2/3)页

    话题有些扯远了,现在再回到南斯拉夫陆军的整编问题上。

    德国顾问递交给统帅部的报告非常详细,光各类图表就有厚厚的一叠,为了节省元首宝贵的时间,所徐峻看到的是经过整理之后的精简版。

    南斯拉夫在德国东线战略里所扮演的角色,老实讲很难说出准确的定位,这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境内多峻岭山地,不适合大部队特别是装甲部队的展开与机动,但却非常适合小股部队进行游击作战,只要不断绝外界的物资支援,这里的山区很容易就能变成埋葬入侵者的泥潭,甚至变成阿富汗那样的血肉磨盘,让任何入侵者都闻之色变。

    但是想要达成这个目的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必须维持一条顺畅的补给线,提供源源不断的后援,同时防御方必须掌握一定的地面优势,同时还需要夺取战区的制空权。

    南斯拉夫地面部队的战斗力实在让人有些担心,不能说塞尔维亚人不够勇敢,他们真要莽起来曾经连希特勒都表示赞叹,问题是他们手里的装备和指挥阶层实在太烂了。

    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导致了军队力量的失衡,塞族军官一度占了军官数量的九成九,开战前总共一百六十五名将级军官,其中只有四名是克罗地亚人。

    克罗地亚族在王国军队里只能担任底层士兵和基层军官,这显然是埋下了日后战败的祸根。历史上德军入侵之后,大批克罗地亚士兵临阵倒戈,不愿意为了塞尔维亚军官作战,原本组织度就不够的防线一触即溃,加上军队高级指挥层战术理念陈旧呆板,在德军和其盟友的迅猛攻势下,王国武装力量中的精锐迅速损失殆尽,最终被迫向德军屈膝投降,此时距离开战只有短短的十二天。

    想要避免这种问题再次发生,就必须要从军队的成员结构上进行改革,改变塞族在王国军队里的主导地位,同时扶植克罗地亚族裔在军队里的力量,但是这种做法在塞族高层已经同意全面与德国合作的今天,显然是行不通的。

    届时就算有南斯拉夫王室出面顶包,恐怕也无法压制住这种做法在塞族民族主义者内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徐峻很可能会再目睹一次贝尔格莱德政变。

    徐峻不想在这种节骨眼的时候冒险,德国在战略上需要一个内部稳定的巴尔干,至少在未来四年内不会发生激烈的社会动荡。

    维持南斯拉夫各族之间永久的和睦,根本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让他们安稳上一两年时间,这倒还在德国目前的能力范围之内。

    如果东线战争爆发,南斯拉夫作为欧洲军事同盟的一员,不可能将自己置身于事外。

    因为一旦匈牙利遭到苏军的入侵,紧邻的南斯拉夫将变成一条天然的战略防线,阻挡苏军向巴尔干半岛南部渗透的兵锋,而苏联红军参谋部也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一旦南斯拉夫遭到苏军入侵,那么徐峻就安心等着看好戏上演吧。

    历史上南斯拉夫之所以杀成一团乱麻,那是因为德军摧毁了全国各族都认可的王国政府,赶走了名义上的国王共主(虽然民众不满但还是认可其王权的),直接撕开了几个民族之间的帘布,同时故意挑起民族仇恨的缘故。

    历史上南斯拉夫的内战比抵御侵略者的外战更加血腥百倍,由德国扶植的克罗地亚傀儡政府对境内的塞尔维亚族展开了残酷的杀戮,与此同时塞尔维亚的武装组织也对境内的克罗地亚平民展开了血腥报复。

    两族下属的准军事组织和游击队。家庭卫队、地方警卫队乃至武装平民,一旦遭遇就如同死敌一般,不打到其中一方溃散是绝对不会停手的,而且两边都有不留俘虏活口的习惯,被俘者通常会在遭受残酷虐待之后,被胜利者用斧头处决。

    这种习惯造成了某些区域一旦战斗爆发,双方往往会战斗到最后一息,情愿自杀也不愿举手投降。

    历史上当东线战争爆发之后,内战的队伍里又多出了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于此同时斯洛文尼亚人的武装家庭卫队也粉墨登场,随即几乎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都卷入了这场无可救药的大混战,因为理念上根本的矛盾,各方毫无妥协的余地,所以也没有什么合纵连横的可能性,硬是把南斯拉夫境内打成了一锅杂烩粥。
    第(2/3)页